当前位置: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来源:头条 作者:历史逆时针 编辑:龙志飞 欧文君 2020-12-17 10:11:11
—分享—

1926年5月至9月,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讲所。当时北伐临近,他深感农民武装运动的重要性,在讲习所开设了军事课程,并通过党组织的引荐,结识了党内青年军事人才曾中生。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广州农讲所旧址

曾中生,1900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资兴县犀牛坳的一个书香门第,黄埔四期生,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组织的“青年军人联合会”领导人之一,《青年军人》杂志撰稿人。相识之后,毛泽东发现曾中生特点很突出:为人诚恳,知识面广,军事理论功底扎实,才思敏捷,口才和文笔十分了得。两个年龄相差七岁的湖南老乡,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,经常抵足而眠,彻夜长谈。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曾中生

北伐开始时,曾中生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,随军北上。1926年10月,北伐军占领武汉后,任《汉口民国日报》主笔。

1927年9月,大革命失败后,曾中生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,次年6月在莫斯科参加了中共六大。1928年冬,曾中生回到上海,在中共中央军事部任参谋科科长、中央军委委员等职。1930年冬,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奔赴鄂豫皖苏区,对根据地党、政、军实施全权领导。

曾中生一到鄂豫皖苏区,正是危急关头。国民党军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“围剿”,投入兵力达8个师、3个旅共10万人。围绕作战方针,地方和军队发生了争论。地方同志主张将部队化整为零,分散游击;军队同志则主张离开鄂豫皖根据地,另图发展。

曾中生认为,这两种主张,都是不正确的。正确的方针应是集中兵力,突破敌人的包围圈,红15军与红1军会合一处。15军在福田河一战,打了胜仗,跳出敌包围圈,同红1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师,两军合编为红4军,稳定了根据地局面。

1931年2月,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,曾中生担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。他采取“声东击西、敌进我退、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”的游击战术,以及”“飘忽”制敌的运动战术,率领红军取得磨角楼、新集、双桥镇等战斗的胜利,粉碎了敌军第二次大规模“围剿”。

鄂豫皖苏区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,根据地人口扩大到250万,红军主力增加到2万多人,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。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鄂豫皖特委旧址

就在这时,形势突然急转直下。

1931年,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,以王明为代表的“左”倾路线取得了中央领导权。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焘,以中央全权代表身份,在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的护送下,被派往鄂豫皖苏区,按照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,改造苏区的党和红军。

不久,在中央苏区,毛泽东也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。

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,红四方面军被迫放弃了鄂豫皖根据地,转战到川陕边界。中央红军也离开中央苏区,开始长征。

1935年6月,中央红军翻过空气稀薄、终年积雪的夹金山,到达四川懋功,与红四方面军会师。当时,中央红军只有两万多人,红四方面军则有八万之众。

1935年6月25日,两军会师后,在两河口召开会议。张国焘一行十余人,鞭打着高头大马,飞驰而来。毛泽东和病中的周恩来等人,在雨中列队等候。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两河口会议会址

毛泽东问张国焘:“中生同志呢?怎么不见呢?”

张国焘支支吾吾:“他身体不好,在养病。”

毛泽东与张国焘认识甚早,两人都是党的一大代表。一大后,张国焘进入三人中央局,若论起资历来,少有人能比得上。此人心机很深,野心很大。四年来,通过残酷的“内部斗争”,形成了家长制作风,掌握了红四方面军的领导权。

会后不久,陈赓找毛泽东汇报:曾中生被张国焘秘密关押了!

陈赓曾任鄂豫皖苏区红12师师长、红四方面军参谋长,1932年10月,因不满张国焘的嫉贤妒能和心狠手辣,自行离队,前往上海治病,1933年5月前往中央苏区。

当时的形势十分复杂,中央坚持北上抗日,张国焘则拥兵自重,力主南下。

1935年8月,中央红军北上之前,毛泽东对执意留在四川的张国焘说:“请转告中生同志,一定要保重身体,争取早日出来工作。”

到达陕北以后,毛泽东辗转收到了曾中生写的《游击战争要诀》、《与川军作战要点》、《与"剿赤军"作战要诀》等军事著作,特别是《与“剿赤军”作战要诀》这一名著,全书3万字,总结了人民战争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、持久战和运动战等有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,令毛泽东拍案叫绝。与此同时,他也不免为曾中生的安全隐隐担忧。

1936年2月8日,毛泽东特意请林育英(张浩),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名义,直接电示张国焘,要他对曾中生“须保全其生命安全,并给以优待,此为代表团所切嘱。”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

直到1936年10月,毛泽东才得到消息,曾中生已在一年多前被张国焘秘密杀害。真相大白时,毛泽东心潮难平,独自一人来到小河边,来回踱步。

1945年6月,在毛泽东的亲自提议下,党中央在七大为曾中生平反昭雪,彻底恢复荣誉。

1988年,中央军委下文,曾中生被确立为我党“游击战、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,33个(后增补为36个)军事家之一”。

刘伯承元帅曾说过:“中生同志很聪明、机警,说话也很犀利,智力过人,写文章下笔如飞,又快又好”。

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徐向前元帅在书中回忆道:“曾中生同志有战略头脑,工作实际,善于总结经验,也能团结同志。在反‘围剿’的关键时刻到来,掌握全局,开展工作,起了很大作用。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,是失策的。”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徐向前

其实,正是曾中生这些优点,引起了张国焘的嫉妒,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
1931年5月,刚到鄂豫皖苏区的张国焘发现,曾中生战功卓著,能说会道,又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水平,在鄂豫皖苏区有崇高的威望,这让张国焘一下子就感到了压力。

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,曾中生高张国焘太多;就群众基础而言,曾中生比张国焘更深厚;就理论水平而言,曾中生比张国焘更全面。

但张国焘有自己的优势,一是张国焘是中央派来的全权代表,这是他的尚方宝剑。二是从大环境来看,正是王明左倾路线得势时期,而张国焘就是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。三是曾中生光明磊落,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,而张国焘把聪明才智都用在整人上。

许世友晚年曾说:“老张(张国焘)手很黑,一般人斗不过他。党内除了主席,谁也不是他的对手。”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张国焘首先撤销了鄂豫皖特委,成立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,自己任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。曾中生被调任红4军政委。

接着,张国焘又设下一个“陷阱“:让红4军实施东进计划,出潜山、太湖,进逼安庆,威胁南京,为中央根据地解围,并限一个月完成。

执行这个计划吧,让几千红军去进攻数万敌军严密防御的安徽省会安庆,等于是拿红军战士的生命去冒险。不执行吧,等于背上了违背中央的罪名。

曾中生思前想后,提出了南下计划。

1931年6月28日,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,讨论红军作战方向。在会上,张国焘和曾中生,这两位鄂豫皖苏区前后任领导人,发生了激烈的争论,看得众人目瞪口呆。

争吵从中午持续到太阳西下,声音越来越大,引来警卫员、炊事员、司号员、饲养员等人,悄悄站在远处偷听。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

一开始,张国焘气定神闲,边听曾中生发言,边喝茶,后来坐不住了,不时声色俱厉地打断曾中生。两个小时后,张国焘说不出理由了,只是不停的摇着大蒲扇,任由曾中生一个人滔滔不绝。

只听到曾中生说理论,举例子,列数字,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布置,作战特点,武器装备、军官姓名……

其他人开始插嘴,支持曾中生。

尽管如此,张国焘还是刚愎自用,一意孤行,坚持要红4军东进。

回到驻地,曾中生心情沉重,一天都没有吃饭。从党的利益出发,从根据地的长远考虑,他思前想后,给张国焘个人写了一封信,详细陈述东进计划的利弊。

这一下让张国焘抓到了把柄。他声称曾中生 “竟到了公开反抗的地步,那是他的执迷不悟 , 除了撤换以外,别无其他办法 。”

曾中生被免去了军政委职务,由陈昌浩接任。随后屡遭打击,一再被贬。

1932年10月,红四方面军反“围剿“失利,撤出鄂豫皖根据地,一路浴血苦战,伤亡很大。张国焘发觉部队内部不满情绪的增长已非常可怕,许多将领正在串联密商,只得在小河口召开会议,表示愿意听取意见。会后,委任曾中生出来担任总参谋长,进军川北。

他的悔改态度,迷惑了许多人。陈昌浩四处传告:张主席知错了,要改的。

1933年6月,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站稳脚跟后,张国焘再次露出真实面目,将曾中生逮捕,严刑拷打,强令交代自己的“错误”。曾中生不服,被长期监禁。

曾中生虽然处于逆境,仍然注重军事理论的研究。他系统地总结了红四方面军创建以来的经验,先后撰写了《与川军作战要点》、《游击战争要诀》、《与“剿赤军”作战要诀》等著作。

1935年6月,曾中生得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,以及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消息,喜出望外,连夜给中央写信,认为红四方面军得救了,中国革命得救了。

有人把他房子里露出灯光的消息报告给张国焘。张国焘立即下令搜查,扣压了信件,转移了关押地点。

1935年8月中旬,由于害怕非法扣押曾中生的真相败露,引来中央追责,张国焘下令把曾中生拉到川西北卓克基以北的一片树林里,用绳子活活勒死,抛尸河中。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张国焘还故作聪明,派人满山大喊:“曾中生逃跑了!投降敌人去了!“接着派出数千人搜山,折腾了一夜。

曾中生牺牲时,年仅35岁,我党由此失去了一位优秀军事家,毛泽东也痛失了一位挚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曾中生的两位亲人,也是我党历史上的名人。

曾中生的妻子黄杰,湖北江陵人,黄埔军校第一批女学员。1930年在上海做中央联络员时,和曾中生相识相恋,1930年7月结为夫妻。新婚不久,曾中生奔赴鄂豫皖苏区,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! 1946年5月4日,黄杰在延安和徐向前结为夫妻,婚后生有一子二女,2007年去世,享年97岁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徐向前元帅和黄杰在一起

曾希圣,曾中生(原名曾钟圣)的弟弟,和哥哥同年考入黄埔四期,后参加北伐。历任中央军委二局(情报局)局长、二野副参谋长等职。解放后,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、山东省委第一书记、华东局第二书记、西南局书记处书记,68年去世,享年64岁。

毛泽东两次追问挚友曾中生的下落,张国焘支支吾吾,派千人搜山

△ 曾希圣

曾中生“文武双全、智勇兼备、军政全优”,为人正直,才华横溢,却英年早逝,令人痛惜。

对于这一悲剧结局的原因,许世友曾一言道破:“主席真有水平,比老张强,我觉得跟着他干,能行。”

在军史学界,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曾中生若不牺牲,以他的杰出才能,必能独当一面,成为开国元帅中的前几位,甚至能进元帅前三名。

来源:头条

作者:历史逆时针

编辑:龙志飞 欧文君

三审:龙志飞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